石雕经幢的起源和定义
更新时间:02-22 15:29 点击次数:40 次
中国经幢多为石质。一般有圆柱形,六角形和八角形。石经幢是宗教纪念性建筑物,形式从单层逐渐变为多层,雕刻也日益华美。石经幢一般由幢顶、幢身和基座三部分组成,有的以石雕须弥座与仰莲承托幢身。石幢上雕刻了大量的佛教密宗咒文或经文。
经幢一开始是经文刻在石质载体上,在唐代盛千70但何时产生何时刻在经幢上众说纷纭,有关经幢产生的直接来源,目前大多数学者和大部分资半褚吕认为,经过长时间在各种因素综合影响下最终产生,主要它是丝织的幅演变而来,又称幢幡。由于印度佛教的传入,将佛经或佛像写画在丝织的幢幡上,为保持经久不毁,后来改书写为石刻在石柱上。
石雕经幢是佛教建筑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类型,经历了不同时期的融合,在唐早期最终成型产生,经历了唐中后期的兴盛宋代的繁荣到元以后逐渐走向没葱在此过程中此类建筑的形式雕刻、图丰茉书法不哪也丰富,形成了各式各样的形式。因此,我们对经幢这年中包含着丰富宗教物质、文 化的建筑形式加以保护与研究,对我国历史宗教(特别是佛教)的研究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